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头条热点 > 正文
    购物车
    0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儒与道

    信息发布者:wrg168
    2019-06-15 20:59:36   原创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

     

    中团中学   魏仁国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论语》等。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在进行礼乐文化的重建过程中,为铸造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独领风骚两千多年,这不仅在于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需要,还在于它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宗师比较 

    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

    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

    二、人性论比较

    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

    二者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三、人生论比较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

    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政治渺小艺术永恒

    儒家讲究礼仪尊孔孟之道道家讲求修身养性,有朴素唯物主义。

    儒家入世道家出世。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四、治国论比较

    儒家强调有为道家主张无为。

    中国汉代以后的统治者所选择的是儒家思想,而不是道家学说。道家的理论与现实距离太大,而儒家理论与现实社会政治过程的差距较小,可操作性比较强。道德经的深刻博大反而阻碍了其推广应用它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只能被束之高阁。在大道与现实差距很大而人们又无法改变现实的情况下,儒家学说作为一种不彻底的学说反而更加适用,它可以在不改变现有政治经济过程的情况下,追求人的精神解放,包括佛教也是如此,置人与社会之间的有机联系于不顾,一厢情愿地追求开悟。正是由于儒学与佛教在理论上没有深入到人性与社会政治经济过程的有机联系,因而能够与私有制兼容,所以便能够被统治者接纳,被奉为国教,实际地发挥着引导人心的作用,维系着道统的延续。

    五、思想核心比较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儒家讲求“三纲五常”,其思想的核心归纳为“重仁尚礼”儒家尚仁,强调仁者爱人,必须克己复礼,以对人的尊重和具备同情心作为“仁”之核心标准,而以对自己的克制和约束提高道德水平作为其达到标准之必须手段。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是道家这一思想文化体系的最高范畴,为所有的道家学者所推崇。道家讲求“无为而治”,其思想的核心为道法自然 

    从本质看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 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

    六、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共同点

    1价值体现的共同追求

        对大道的追求是儒家和道家的共同目标,儒家和道家都怀着天下为公的理想,都期待着建立一个保障人们健康全面发展的政治制度。  

    2、思想观点上的共同性

    儒道皆认为天人是一体的,人类来源于自然,又以自然为生存的依托,两者息息相关连,人应当爱护自然环境和资源不可破坏天人的合谐。

    3、学说内容上的互渗性

    儒道两家皆以“我”为主,同时吸收改造对方若干成分,纳入自己体系之中。儒学补足了道家漠视现实社会人生问题的偏失再看道家,老学之“爱民治国”,庄学之“安然顺命”,可以说,道家补充了儒学短于形而上本体之学的缺陷。

    4、文化全局上的共建性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有三大精神支柱,即儒、释、道(道家和道教)。三者之中,儒学是主干,释、道是辅翼。中国传统文化暂时离开佛教道教,可以不失其本色,离开儒家或道家就不成其为中国传统文化。儒学在人生哲学、伦理道德规范、教育学等重要社会文化领域有第一位贡献,道家在宇宙论、美学、自然哲学、重要社会文化领域有第一位贡献,缺少了道家,中国传统文化就要失衡

    中国封建社会能够长期稳定发展,从思想文化上说,固然有赖于儒家对纲常伦理的扶树,同时也得益于道家对社会矛盾的调节,使得社会机体有较大的弹性和韧性,再加上佛教和道教,形成文化的多元结构相丰富多采,人们可以有多种选择的人生之路,以宽容的氛围缓解专制主义淫威对矛盾的激化。

    5、修习信仰上的兼容性

    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佛曰明心见性,其义理是相通的 

        道法自然的思想就其表面而言,仅指遵从于自然客观规律的变化,随自然而动,而就其深刻的内在实质,则是将人融于这个变幻莫测的宇宙世界中,这正是“自然”之所在;而“道”并非儒家思想中的伦理道德之道,它是一种更为宏观和客观的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之道,是自然之道,更是宇宙之道,这种“道”正好与儒家之道有机融合,形成了社会与自然,人与天地的物我合一。纵观人间之道,无外乎儒家之道与道家之道了!只不过,儒家将“道”现实化、社会化,而道家却将“道”超然化、自然化。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